[简介]骆芃芃,女,1958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一说要采访骆芃芃,不少知情人都主动提供信息:
——她80年代初就在荣宝斋“挂笔单”了。——荣宝斋是中国首屈一指且闻名于海内外的艺术殿堂,年纪轻轻就能把篆刻作品明码标价张挂于这家老字号,作者的实力和知名度可以想见。
——她1985年电大中文专业毕业,是优秀毕业生。1997年还回到母校讲过《中国书法·篆刻》电视课。
——她著作甚丰。1980年至今治印万余方。出版了《芃芃印拾——骆芃芃印章选》、《骆芃芃篆刻书法集》等个人作品集。编著、主编的书籍有《篆刻基础教程》、《篆刻艺术教程》、《郑诵先书法集》等40余册。她的其篆刻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性书法篆刻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台湾鸿禧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她忙极了,兼着很多社会工作呢!——一查,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和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很多头衔。多次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讲学或进行文化交流,享誉海内外。
——报刊上有很多报道,网上也可以搜到。——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神州风采》、《半边天》,北京电视台的《今日女性》、《艺术人生》等节目以及《中国书法》、《印林》(台湾)、《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刊都对她进行过专题采访。在无法与她面谈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最近一年里《人民画报》、《中华博览》、《中华英才》报道她的重头文章。
认真拜读他人笔下的骆芃芃,细细体味印作中凸显的骆芃芃,一个个故事便随着一方方印章在我们面前展开了。
傲 雪
现实告诉我,不是任何事情只凭努力就能够做成的;现实还告诉我,如果不肯努力,任何事情都不能做成。所以今天我仍然努力着。
——骆芃芃
骆芃芃出生在书香世家,在父母的熏陶下,从小就和书画、尤其是古代线装书打交道。“小时候家庭遭遇了政治风波,父亲入狱,家里一下子就少了主心骨。我什么事也不想干,就把自己寄托在了那些故纸堆里。”从父亲收藏的《故宫周刊》中,她学习了版画,更迷上了篆刻。“我那时看的印谱,都是故宫收藏的传世之作。中国的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民间艺术都不同,有一种泱泱大国特有的雄浑和大气。虽然当时我还不太懂篆刻,甚至连印谱上的文字都认不全,但这种强烈的美冲击着我,使我一开始就爱上了雄浑大气的一流之作,这对我后来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0年,骆芃芃报考荣宝斋。当时大学里还没有设立书法篆刻专业,对于立志从事篆刻艺术的人来说,荣宝斋是最好的选择。那次考试光篆刻一科就有30几个人参加,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考试很简单,命题考试就是当场刻‘傲雪’两个字。我刻了一上午只刻完一个‘傲’字,考官让我回去,我没有走,我说我一定要把这两个字刻完,考官同意我继续,我一直刻到下午五点多才把这两个字刻完。我的篆刻在考试当中肯定不是最好的,许多人当时都比我强,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我,我想是他们看出我坐得住吧。”
一方“傲雪”,刻出了骆芃芃执着的性格和认真的创作态度,也打动了荣宝斋的“伯乐”,她入选了。一方“傲雪”,引领骆芃芃走进荣宝斋,走近康殷、顿立夫、徐之谦、熊伯齐等艺术大师,走上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入创作组的第3个月,她就在荣宝斋挂笔单创作;两年之后,在一次中日书法交流会上,她的艺术功力和治印速度使日本书法家惊叹不已,当即赠予她“神刀女”的称号。从此,骆芃芃的篆刻享誉海内外。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有艺术家专程来华向她索印。
“执着与坚持,对任何艺术都是重要的。篆刻艺术尤其如此。篆刻家要想一夜成名几乎没有可能。如果有人要问我我的代表作是什么,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的每一方印,即使当时觉得还不错,几天以后就会觉得又不满意了。我最好的作品只能说是下一件。”
君 子 之 风
“君子之风”代表的是一种境界,不仅是艺术的境界,也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格。
——骆芃芃
1992年,大陆第一个派往台湾的艺术团——“敦煌古展”艺术团在台湾举办展览。在书法篆刻展的海报上有骆芃芃所作的一枚60公分见方的深红色印章——“君子之风”。鲜明夺目的印章字体飘逸洒脱,刀法粗犷雄劲,另有四句边款“君如兰幽幽,君如竹空空,君如菊洒洒,君如梅佼佼”。骆芃芃解释说:“君子之风”代表的是一种境界,不仅是艺术的境界,也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格。梅、兰、竹、菊就是君子风范的象征。她希望自己的艺术有这样的格调,为人也有君子的品味。
历时四个多月的“敦煌古展”轰动宝岛。张学良、蒋纬国、郝柏村、秦孝仪、王北岳等各界名人多次到场参观并请骆芃芃刻印。当张学良先生接过骆芃芃代表艺术团为他和赵一荻女士刻的印章时,十分喜爱,次日还专程派人表示感谢。94岁的陈立夫先生热情地称骆芃芃为“小妹妹”,当场挥毫为她题词——“自强不息”。因为当天没带图章,几天后,陈立夫先生又亲自赶来补盖了图章。
骆芃芃以大陆艺术家身份与台湾的同行们交流,带去自己的艺术作品与见解,同时又带回许多珍贵的艺术资料,自己也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她说:“1992年,我随大陆艺术团访问台湾,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看到了台湾的茶文化,并开始对茶做更深层次的探询和研究,把从茶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逐渐地融入到自己的专业中。我的专业是篆刻,而我篆刻之外的最大爱好则是研究茶文化,这几乎成了我的第二专业。”后来,她出版了几本关于茶的研究著作,《中国茶馆》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
正是在此次访问中,她荣获“国宝级篆刻家”的称号。
胜 利 中 国
小时候,由于家庭的原因,我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些世间的丑恶与不美好。后来,当我经历了艺术的洗礼,世事的磨砺,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谅解,我明白了人的有些不善之行也并非出于本心,时代与社会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 骆芃芃

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骆芃芃做了两件大事,刻了三方有历史意义的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制作了“胜利中国”印,这方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因原样复制的一千方银质印章成为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品;为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画卷大型回顾展”而制作的“和平友好”、“共创繁荣”两方印,被指定为展览主题标识。从“胜利中国”,我们仿佛置身于浴血奋战的八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胜利喜悦,也体验到了中国人民的执著、顽强与不可战胜;从“和平友好”和“共创繁荣”,我们看到了中日两国战后和平共处的历史与成就,更理解了中国人民的宽容与超越。骆芃芃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热爱和平人民的胜利,也是日本人民的胜利。战争不仅把中国人民同时也把日本人民带入了无底的深渊。这三方印章表达了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共同心愿。这几方印能由我来刻,我觉得意义重大。”
两件事,三方印,让我们触摸到骆芃芃的胸怀与境界——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仁者”境界。她说:“年轻时,我最爱的是水,在仁与智之间,我更愿意做一个智者。年龄稍大些,才渐渐懂得,光做智者还不够,我还要做一个仁者。”
精 进
我是以“人”这样一个载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我要先把人做好,然后才是做好艺术。名与利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来的,没有实力的名是虚名,虚名是不会长久的。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漂亮。我所追求的是做事的那种唯美的过程。
——骆芃芃
骆芃芃的印风古拙、率真,既有秦汉印的传统功力,又有现代人鲜活的性灵。山的坚实、厚重与水的灵动、包容被她完美地结合起来,从她的艺术作品中我们感到了一种勃然的生机。正如她所说的:“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到,篆刻和书法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有多少事情缠身,无论有多久没有去触碰它,我心里最惦记、最能守得住的依然是我的艺术。”
做事业求精进,是骆芃芃一贯的风格。20年来,骆芃芃治印逾万枚。她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书法篆刻展和大型的国际篆刻展、国际书法交流展等。多年来,她曾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日本立正大学、新加坡书法艺术中心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之邀讲授篆刻艺术,并相继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南非、纳米比亚、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办展览、讲学和艺术交流。她的作品被中央电视台、中南海、今日美术馆、台湾鸿禧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她的个人作品集《芃芃印拾—— 骆芃芃印章选》、《骆芃芃篆刻选》,以及理论著作《篆刻基础教程》、《篆刻艺术教程》等相继问世。作为荣宝斋出版社的职业编辑,她还编辑了《吴昌硕信札》、《赵之谦信札》《邓尔雅篆刻集》等书近百册。
“人不能只是术业有专攻,还需要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加强。”本着这样的理念,2002年,骆芃芃又在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完成了中国古代文物鉴定硕士研究生学业。
骆芃芃在用她的神刀,用她的艺术生命制作出她生活的艺术之印,用她的话说:“生命的延续有多种方式,最完美的方式应该是思想和精神的永存。”
(撰稿:陈复尘、刘春华等 改编:唐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