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年间(公元前53年)甘露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 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 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境内的蒙山。山有五顶,又称五峰(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全名山县七十二座寺院,蒙山中占一半。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林木苍翠,清泉遍壑,绿树红宇,风景优美。道旁山间,寺院周围,遍布茶园。
蒙顶茶有一段古老的历史,相传西汉末年,甘露普慧禅师种茶七株于上清峰,从而使蒙山开始产茶,亦由此称“蒙顶甘露茶”。
又据五代蜀翰林学士毛文锡《茶谱》:“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其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到城市,人见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今四顶茶园采摘不废,唯中顶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人迹稀到矣。”
蒙山峰峦挺秀,重云积雾,蔽亏日月,对茶叶优质的形成很有利。蒙顶茶早在唐代就作为贡茶。
蒙顶茶有多种名称,如“雷鸣”、“雾钟”、“石花”、“甘露”、“黄芽”等。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恢复用“蒙顶甘露茶”的名称,并以嫩度区分该茶的等级。
蒙顶甘露茶采摘细嫩,为一芽一叶初展。经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的精湛加工,使该茶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民间广为流传着两句诗:“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意思是两个第一,即水是杨子江中的江苏镇江的中冷泉为第一;茶是蒙顶茶为第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中提到了蒙顶茶,诗人还把蒙顶茶当做自己的老朋友(故旧):“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善诗文书画、擅画墨竹的北宋画家文同则在《谢人寄蒙顶茶》诗中细致地描述了蒙顶茶的品质、特点和功效等。诗曰: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暖,群篮竟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香琼碎,篷松绿趸均。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宋潞国公文彦博也有二首蒙顶茶诗,其一:旧谱最称蒙顶味,露牙(芽)云液胜醒醐。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其二: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酲深尽冲襟爽,蹔适萧然物外情。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中赞美“蒙顶茶”:午枕初回梦蝶床,红绿小碗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
该诗的前半部分,直书煎茶之事,即用红绿小碗碾茶,用石鼎煎茶,煎至出现“蟹眼”为度。诗的后半部分,“岩电”二句赞扬茶的功效;“饭囊”二句遣责南宋朝廷用人不当,所用的多是“饭囊酒瓮”,只知吃吃喝喝不会干事的无用之人;而像“蒙山茶”那样品质优异、富有才能的人却无人欣赏,弃置不用。在咏物中抒情,十分自然。
|